尼日尔军政府又干了一件杀鸡取卵的事。
他们的这些动作看似是在维护国家资源主权,实则暴露出短视与急功近利,给国家的未来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。
前几天,尼日尔军政府领导人阿卜杜拉赫曼・蒂亚尼在电视上宣布,将全国唯一的工业金矿——利普塔科矿业公司直接收归国有。
该矿原本由澳大利亚公司麦金奈尔资源经营,如今却被扣上“严重违约”的帽子。
军政府指责这家公司未投够1000万美元、欠税欠工资,还进行裁员停产。
然而,从矿的产量来看,2023年工业开采黄金仅177公斤,相比之下,尼日尔的手工淘金一年都能达到2.2吨,工业开采的产量连手工淘金的零头都不到。
这样的产量水平,却引发军政府如此大的动作,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。
事实上,这已经是今年尼日尔军政府第三次抢夺外资企业权益了。
早在3月,尼日尔军政府就直接给三名中国石油高管下达驱逐令,要求他们在48小时内离开,同时瞬间冻结了炼油厂的账户。
给出的理由十分荒唐,称“中国高管工资太高”,是本地员工的好几倍。
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军政府自己掌权后,军官工资上涨了50%,总统卫队更是天天享用进口牛排,这种双标的做法令人咋舌。
5月,军政府又发起一波“清场”行动,勒令更多中国石油员工在月底前离开,否则将强制驱离。
就连中资阳光国际酒店也未能幸免,被旅游部以“歧视性经营”的理由吊销了执照。
一家已经经营了十年的酒店,突然就被认定为“歧视”,这样的判定实在难以令人信服。
6月,轮到法国企业遭殃。
法国核燃料巨头奥拉诺的铀矿子公司被直接国有化,军政府指责其“不守法、不忠诚”。
尽管法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,但面对尼日尔军政府的这一举措,也只能通过法律程序来表达不满。
尼日尔军政府如此频繁地对外国企业采取强硬措施,背后是其国家经济的困境。
尼日尔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国家,人均GDP仅700美元,财政赤字占GDP的6%,外汇储备只剩下1.2亿美元。
在这种情况下,军政府似乎将抢夺外资企业权益视为解决经济问题的捷径。
以中国石油企业为例,中石油在尼日尔投入了46亿美元,帮助该国从石油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,建设了能够满足全国90%需求的炼油厂,还铺设了2000公里的输油管道。
然而,军政府上台后却迅速翻脸,将原油分成比例从15%提高到30%,去年还开出了高达800亿美元的“天价税单”,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尼日尔全年的GDP。
更过分的是,去年3月军政府刚从中石油借了4亿美元的救命钱,一年后还不起钱就直接采取强硬手段。
在安全方面,尼日尔也存在严重问题。
今年5月,金矿附近发生炸弹袭击事件,8名工人当场死亡。
尽管军政府派遣了2000名士兵前往矿区打击恐怖分子,但在子弹横飞的环境下,哪个外国投资者还敢轻易涉足?
尼日尔军政府的这些行为,严重损害了其国家形象和投资环境。
澳大利亚公司选择撤离,法国公司将其告上法庭,中石油的项目也陷入瘫痪。
炼油厂账户被冻结后,尼日尔国内的油价立刻飙升,最终受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。
军政府高喊“资源主权觉醒”,但实际上却是在杀鸡取卵。
中企20年投资46亿美元所打下的根基,法国深耕半世纪的铀矿布局,都被军政府的几纸政令轻易撕毁。
外资纷纷逃离,税源逐渐枯竭,而矿区的枪声却越来越密集。
从长远来看,当最后一家外国公司离开尼日尔时,军政府所抢夺的金矿又能产出多少金子呢?法国法庭的仲裁书迟早会送达,中国的46亿美元巨债也总要偿还,军政府依靠抢夺来的金矿和赤地千里的油田又如何偿还这些债务呢?
军政府的领导人似乎认为抢夺外资企业的资源就是胜利,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,他们所抢走的正是尼日尔国家未来发展的最后希望。
外资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资金,还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。
没有了外资的注入,尼日尔的经济很难实现真正的发展。
在国际社会中,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,需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,吸引外资,促进国内产业的升级和发展。
尼日尔军政府的这种短视行为,只会让国家陷入更深的困境。
当外资散尽、国库空空、恐怖分子卷土重来时,军政府手中的金块,或许就成了给自己打造的棺材钉。
尼日尔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政策和行为,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外资企业,通过合理的合作来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。
否则,等待这个国家的将是更加艰难的未来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个人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