闽浙赣军区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设立的重要军区之一,它与闽北军分区共同构成了闽浙赣根据地的核心力量。许多著名的革命将领如原开国中将赵镕、吴克华,开国少将汪东兴,以及开国功臣方志纯、邵式平等,均出自该军区,显示出其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。
闽浙赣军区于1932年12月正式成立,由著名烈士方志敏亲自创建。军区成立时,唐在刚被任命为首任军区司令员,倪宝树与邹琦担任参谋长,曾洪易与关英则出任政治委员,温荣清担任军区政治部主任,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领导班子。
在军区刚刚成立时,分区负责人也逐渐明确。闽浙赣军区建立于中央苏区最为鼎盛的阶段,其势力范围不仅涵盖了赣东北,还扩展到闽北和浙西等游击区,形成了较为广泛的革命根据地。
根据最初的军区划分,闽浙赣军区下设闽北和闽赣两个军分区。闽北军分区由薛子正担任司令员,邹琦兼任政治委员;黄立贵和吴先喜则分别担任军区独立师师长和政委,确保了军事和政治工作的协同发展。
展开剩余86%军区直属的部队包括红10军和赤色警卫师。红10军军长由周建屏和匡龙海担任,政治部主任是邵式平,政治委员则为聂洪钧。赤色警卫师师长为祝荫隆,政委由方志纯担任,体现了军区对直属部队的严格组织与领导。
邹琦,作为闽北军分区的政治委员,是江西弋阳人。他于1925年加入共产党,积极参与了弋横起义,曾任闽北军分区独立团政委、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政委以及彭杨红军学校第五分校校长。邹琦毕业于黄埔军校,北伐时期便积极参战,多次立下战功。
在弋横起义之后,邹琦奉命活跃于闽北和赣东北地区,积极推进红10军的军事教育工作,为闽浙赣军区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。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开始长征,邹琦与唐在刚等人转战于磨盘山。由于敌军力量强大,再加上叛徒出卖,次年5月邹琦不幸在皖南被捕。
被捕后的邹琦遭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,但始终坚守信念,不屈不挠。1936年4月,他在南昌被杀害,年仅31岁,成为革命烈士中的杰出代表。
吴先喜是闽北独立师的政治委员,来自江西横峰。他于1927年参加弋横起义,历任闽北独立师师长、中共横峰县委书记等职务。作为闽北红军中的一名杰出政工干部,吴先喜在闽北苏区建设中坚持游击战争策略,为根据地的扩大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1937年2月,吴先喜在福建前线英勇牺牲,年仅29岁,成为革命烈火中闪耀的英雄。
祝荫隆是赣东北赤色警卫师的创建者,曾担任红10军军团长。他作战风格沉稳有序,曾率领部队先后攻克贵溪、余江等重要据点,显著提升了红军在闽浙赣地区的战斗力。
1932年6月27日,祝荫隆在东乡下湖的一场激烈战斗中壮烈牺牲,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。
除了组建军分区外,闽浙赣军区在1933年后,还陆续创建了皖赣边和皖南等多个独立团,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的实力。
皖赣边独立师由烈士匡龙海担任师长,王丰庆担任政治委员;皖南红军独立团由熊刚担任团长,刘毓标为政委;周成龙担任皖赣边独立团团长,柳真吾为团政委;倪宝树则为江边独立团团长,李伯钧与夏年丰担任团政委;颜文清和刘永祝分别出任红30师师长和政委。
熊刚是赣东北红军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,曾担任江西独立团营长并升至团长。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后,熊刚与关英、唐在刚等人留守苏区,创建了皖赣边游击区。但他因个人权力欲望,在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后,因不满营长职务,一怒之下私自离开,随后下落不明。
刘毓标是熊刚的搭档,来自江西横峰,是新中国的开国少将,曾任中共太平中心县委书记、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副政委及新四军江北干校政治处主任。他是皖浙赣游击区的开创者之一,曾参加弋横起义,是闽浙赣红军的重要领导者。
抗日战争时期,刘毓标主要在新四军第一支队和淮南军区任职,期间他积极推动军事教育,大力兴办纠察制度,极大地增强了新四军的战斗力。解放战争期间,他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和副政委,参与解放上海、无锡及南京等重要战役,为华东全境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新中国成立后,刘毓标历任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及华东军区装甲兵政委等职,直至1997年4月25日因病逝世,享年90岁,成为一位杰出的军事与政治领导者。
周成龙,皖赣边红军独立团的团长,是江西弋阳人。1929年参加革命,历任红军闽浙赣省少共国际团司令员、共青团弋阳县委书记和中共江南特委书记。作为皖赣边游击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之一,他曾与柳真吾带领独立团转战皖赣多地,显著增强了红军力量。
1936年3月,周成龙率领的游击队在高山一带遭遇敌军打散,为重新组织,他辗转泾县、安庆及郑州等地进行地下活动,直至1937年10月重新抵达延安。1939年因遭康生等人迫害,被错杀,时年仅31岁,成为革命历史上的冤案。
柳真吾是周成龙的政治搭档,湖北黄梅人,是湖北早期青年运动领导者,曾任中共小溪山支部书记、赣东北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及赣东北特委委员。1928年赴赣东北工作,受方志敏提携,先后担任闽浙赣省委重要职务,成为方志敏的得力助手。
1935年秋,柳真吾率领皖赣边独立团进入皖南,因突遭敌袭,不幸牺牲于祁门乌山,年仅37岁,令人惋惜。
夏年丰,江西德兴县人,1928年参加弋横起义,曾任江西红军独立团连长、营长等职务。他作战勇猛,所率婺德游击队多次重创国民党军队,造成敌人重大伤亡。
1934年10月,夏年丰调往闽浙赣机关工作,凭借其作战经验,先后在皖南和赣东北地区多次打击敌军,确保皖赣边游击区安全。
1937年5月,夏年丰奉命率赣东北游击队进入乐平呜山地区,遭当地反动民团袭击,不幸受伤被俘。之后他遭受敌人严刑拷打,始终坚贞不屈。1937年7月24日,他在德兴牺牲,年仅27岁。
颜文清是闽浙赣红30师师长,湖南人,参加过北伐战争,曾任红10军第一旅旅长、北伐军第四军第十二师排长及江西红军独立一团代团长。尽管是赣东北苏区的创始者,但他为人投机,红军长征后不久便叛变投敌,担任国民党弋阳县自卫队队长。
1949年5月,第二野战军解放弋阳后,颜文清被捕并接受公审,最终被处决,结束其背叛生涯。
刘永祝是德兴早期农民运动的领导人,1926年加入共产党,历任德兴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、军事部部长及县委书记。他参加过方志敏领导的弋横起义,红10军创建期间坚守德兴,极大增强了红军的实力。
红军长征后,刘永祝率领红30师一团进入磨盘山地区,遭遇敌军55师包围,壮烈牺牲,年仅31岁,成为革命烈士。
红军闽浙赣军区的成立,极大推动了苏区革命运动的发展。然而,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加大“围剿”力度,军区机关不得不转入地下活动。
1936年4月,闽浙赣省委更名为皖浙赣省委,军区机关随后宣布撤销,标志着这一阶段军事组织的调整。
综上可见,红军闽浙赣军区成立初期的负责人中,有6人英勇牺牲,1人被错杀,1人失踪。该军区人才济济,英勇斗争,永远铭刻在人民的记忆中。
附录
闽浙赣省委历任书记名单:
唐在刚(1929年3月—1930年7月,中共信江特委书记)
唐在刚(1930年7月—1930年11月,中共赣东北特委书记)
唐在刚(1930年11月—1931年3月,中共赣东北省委书记)
万永诚(1931年3月—1932年11月,中共赣东北省委书记)
万永诚(1932年11月—1933年4月,1935年牺牲)
曾洪易(1933年4月—1933年12月,1934年叛变)
方志敏(1933年12月—1934年11月,1935年就义)
曾洪易(1934年11月—1934年12月)
关英(1934年12月—1936年4月,1938年错杀)
关英(1936年4月—1937年2月,中共皖浙赣省委书记)
发布于:天津市个人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