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战结束后,曾经雄踞世界巅峰的英国,逐渐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。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经济的耗竭,英国的国力几乎被消耗殆尽,战后的国际格局也发生了变化,其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显著降低,远不如美国和苏联。这一转变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,尤其是在殖民地问题上。最具象征性的便是,英国曾在战争中承诺,要让印度——大英帝国最为重要的殖民地、被誉为“英王的奶牛”——实现独立,而这份承诺终究需要履行。
英国对印度的纠结,深刻地体现了印度在英国殖民历史中的举足轻重地位。自从17世纪起,英国人就开始着手殖民印度,经过100多年漫长的过程,最终彻底将印度纳入其殖民版图。印度的丰富资源和税收是英国帝国维持其全球霸权的根基之一,因此,印度在英国眼中被誉为“英王王冠上的最大钻石”。与此同时,印度还是世界上最强大、最残酷的商业帝国之一——英国东印度公司诞生的地方。
展开剩余86%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,并一直存在到1858年。这家公司虽然名为“公司”,但其职能几乎与一个国家相等,它不仅可以发行货币,进行外交,还可以招募私兵并发动战争,堪称帝国主义的化身。对印度的剥削尤为严重,堪称残忍至极。马克思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:“他们在印度只图赚钱,对待当地人民的态度,比美洲的奴隶还要差。”
那么,这个公司究竟如何崛起?它又给印度以及亚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?它在印度犯下的恶行又有哪些?
提到近代史,人们脑海里最常浮现的往往是法国、英国、西班牙、荷兰等西方国家。几乎可以说,这些位于亚欧大陆一隅的白人国家,仿佛在短短的几百年间,通过血腥的三角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,借此发动工业革命,迅速甩开了世界的其他地区。但欧洲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,最初欧洲人出海,主要是为了争夺来自东方的丝绸、瓷器、香料、茶叶等珍贵商品。17世纪后,各国开始纷纷在印度设立“东印度公司”,主要从事香料等商品的贸易。
英国的东印度公司,正式名称为“伦敦商人在东印度的贸易公司”。许多人对“东印度”这一名称可能感到陌生,它其实是与“西印度”相对而言的。15世纪末,哥伦布误以为他发现的是印度,于是把美洲中部加勒比海一带称作“印度”,但后来大家发现并非如此,尽管如此,“西印度”这个名称却一直延续了下来。真正的印度半岛,位于东南亚的“东印度”。由于两地物产丰富且文明相对落后,成为了欧洲列强争夺的对象。
17世纪中期,葡萄牙和荷兰逐渐控制了对亚洲的贸易,尤其是荷兰,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重要地位,赢得了“海上马车夫”的称号。相比之下,英国的经济在国际贸易上没有话语权,几乎处于依赖他国的境地。然而,历史的转折点出现在1599年,那时英国伦敦的胡椒价格飞涨,令贵族和商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。经过调查,商人们发现荷兰商人通过垄断操控价格,从中获利。为了突破荷兰的垄断,英国商人联合贵族资金,成立了新的贸易公司——“伦敦商人在东印度的贸易公司”。
1600年末,这个新公司获得了王室的批准,开始在印度洋地区展开贸易。次年春季,三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驶向印度,并在印度尼西亚收购香料。这次远航的成功,极大地激发了股东们的信心,原本投资的68000英镑,在两年后翻了三倍。之后,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派出1至2个船队前往东方,打破了荷兰的贸易垄断。
在与荷兰竞争的同时,英国东印度公司很快意识到印度人对葡萄牙人的抵触情绪,这为英国人提供了机会。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一些殖民地,但由于其暴虐的统治,几乎得不到当地人的支持。相反,英国人以更温和的姿态出现,获得了部分地方的支持。在意识到葡萄牙人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后,英国联手荷兰人,用军事手段逐步削弱了葡萄牙在印度的影响力。最终,英国东印度公司取代葡萄牙,成为印度的主导力量。
为促进公司进一步扩展,英国王室授予东印度公司独占的贸易权,并将其有效期延长至无期限,除非公司多年亏损。在此背景下,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建立办事处,争取到莫卧儿帝国皇帝贾汉吉尔的支持,获得了自由贸易权和自建军事力量的权限。
随之而来的是,英国东印度公司变得越来越强大,几乎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军队,具备了扩张的能力。18世纪初,东印度公司不再掩饰其野心,直接通过武力侵占印度土地,利用莫卧儿帝国的衰弱和各地土邦的分裂,成功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。1757年,普拉西战争后,东印度公司占领了孟加拉,掌控了数千万人的土地。
东印度公司的扩张,也意味着对印度的掠夺愈加深重。最初,英国人主要通过从当地政府获取农产品,并将其加工后销往欧洲。但随着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深入,它们开始剥削印度人民,强迫农民改种棉花、烟草等经济作物,低价收购其产品,从而榨取剩余价值。这一过程导致了印度部分地区的饥荒和人口锐减。
为了有效控制印度,东印度公司不仅雇佣了大量军队,还采取了强硬的政策。许多地区的小政府被摧毁,空缺的权力则由东印度公司代理,实施严格的税收。若当地居民无法支付高额税款,往往会遭遇严厉的镇压,甚至被处决。
随着更多英国人涌向印度,东印度公司变得更加残酷。公司年年掠夺超过500万英镑的财富,毫不掩饰其对印度资源的无情掠夺。1770年,孟加拉发生严重干旱,东印度公司趁机囤积粮食,哄抬价格,导致上百万印度人死于饥荒。与此同时,英国东印度公司赚取了几百万英镑的暴利。
进入19世纪,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英国的纺织品开始大量生产,并且将这些廉价商品销往印度。印度的纺织工人遭遇重创,数百万人失业甚至饿死。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,彻底摧毁了印度的传统工业,赚取巨额利润,推动了自己的经济发展。
然而,印度的人民并未坐以待毙。反抗的火种从未熄灭,尤其是1857年的“印度大起义”。这一起义因东印度公司日益加重的压迫而爆发,虽然最终被英军镇压,但却标志着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末日。1858年,英国政府接管了印度的统治,宣布解散东印度公司,直接将印度纳入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。
在经历了200多年的掠夺后,印度的民族精神受到了深刻的伤害,社会结构的变化,直到20世纪的独立,才逐渐有所恢复。而在东印度公司消失的那一刻,也标志着资本主义最极端、最残忍的一面被历史深刻铭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个人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